围桌合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前举杯共饮,相互夹菜,让人倍感温馨。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却暗含极大的健康风险。在亲朋好友交流感情的同时,细菌和病毒等致病因子也通过碗筷互相“交流”。
什么是公勺公筷?
公筷公勺是指两人以上同桌共餐者就餐时为方便分餐而摆放的公用筷子、勺子的统称,专用于夹取菜点、舀盛汤食,是就餐者不与嘴接触的公用分餐工具。
为什么要使用公勺公筷呢?
幽门螺旋杆菌、甲肝病毒等消化道致病微生物很容易通过唾液污染筷子、勺子,进而污染食物,传染给其他共同就餐者。在我国家庭中,大多实行共餐制,如果家中有一人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约80%的家人都会被感染。
集体就餐时采用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避免个人使用过的餐具污染公共食物,可以有效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减少各类疾病交叉感染的机会。
使用公勺公筷,可以减少食物浪费,剩余的饭菜可以放心打包或分装。
如何使用公勺公筷?
在家吃饭时
1.固定餐具
家庭成员固定餐具,每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等,可从外形、颜色、材质上加以区别。
2.儿童用餐
家长应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或者为孩子准备专门的餐具。对不能进食的婴幼儿,避免用嘴吹饭、尝饭,甚至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孩子。
3.家庭待客
当家庭待客时,主动准备公筷公勺,对有所抗拒的亲友适当宣传引导。
在外就餐时
1.主动要求餐馆给每道菜配备公筷公勺。或者自带勺子和筷子,把餐馆提供的餐具用作公筷公勺。
2.公筷公勺的外形和尺寸应当明显区别于普通筷勺。最好是大一号,加以文字标识或用不同颜色区分。
3.使用公勺公筷后要放回原处,方便其他人使用。按需适量取食,多取的食物不得放回。
4.餐后剩余食物打包或分装时应使用公勺公筷。